姓烏的寶寶名字大全
烏
部首:丿
讀音: wū wù
結構:獨體結構
繁體字:烏
筆畫:4
部外筆畫:3
筆順:撇、橫折、橫折、橫
起源
烏姓主要源自:姬姓、薑姓。
烏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玄孫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稱,屬于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新唐書·宰相世係錶》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其族徽爲大烏,族中有姓氏爲“烏鳥氏”者,專職負責掌管高山丘陵。金天氏少昊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名摯。少昊以“烏鳥”任命官職,説明金天氏部落聯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鳥圖騰氏族部落的錶徵。少昊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名予以稱謂。烏鳥氏在古史傳説中,也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説他是少昊金天氏的兒子。
金天氏部落的都城設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少昊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名叫重、該、修、熙。其中的重曾擔任過“木正”,又被稱作“句芒”。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鳥氏的後裔子孫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稱烏鳥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者,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姬姓烏氏族人大多尊奉少昊爲得姓始祖,望族出于潁川、汝南、鄱陽。
烏姓起源二
源于薑姓,出自春秋時期隴西西戎族烏氏國,屬于以國名爲氏。春秋至戰國時期,隴西地區有烏氏國(今寧夏六盤山),是西戎民族義渠戎部族的一個分支。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大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歸西王母管轄。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秦昭襄王接著乘機發兵滅了已經沒有首領的義渠戎,其時,位于隴西的烏氏國也一同被滅,除了少部分族人西遷逃脫外,大部分國人被強行遷于關中地區爲奴役。其後,秦昭襄王在義渠戎故地分彆設置了北地郡、隴西郡、上郡三個大郡。
烏氏國被秦國攻滅後,其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爲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關中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三
源于鮮卑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等的記載:“代北溫石蘭之爲石,烏石蘭亦爲石,又爲烏?!蹦媳背瘯r期,鮮卑民族拓拔部有烏丸氏、烏洛蘭氏部落,其中除烏丸氏爲貴族以外,其烏洛蘭氏、烏石蘭氏、溫石蘭氏,其實爲一個氏族部落的不同漢譯,因此史書不分記。烏洛蘭氏在東漢時期即已經歸漢,文化上皆改漢姓爲蘭氏。到了五鬍十六國的紛亂時期,部分人又改回鮮卑姓氏。
到了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時期,北魏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西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強製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鮮卑族姓氏文化上皆改爲漢字姓,其中的烏丸氏貴族多改爲桓氏,烏洛蘭氏多改爲石氏,但亦有以原姓氏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四
源于回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刈逯械臑跏?,主要源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賜姓。據史籍《賽典赤家譜》記載:“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以名爲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爲十姓……”其中就有烏氏,屬于帝王賜姓爲氏。
另外,回族烏氏一族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源自古蘭經中名詞漢語諧音字“烏馬兒”,漢字義“長壽、永恒”,取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稱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回族烏氏今主要分在陝西、青海西寧等地。
烏姓起源五
源于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屬于以部落名稱爲氏。先秦至漢朝時期,江浙地區有古越族烏程、烏傷氏族,多分布在古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
漢朝時期,烏程、烏傷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稱謂爲姓氏者,稱烏程氏、烏傷氏,後皆省文簡化爲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會稽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羅烏,屬于以官職稱謂爲氏。羅烏,是西周沿襲夏、商時期所設置的官稱,夏時稱“羅”,商時稱“羅人”,周時稱“羅烏”,就是專門負責網羅飛禽的獵人,以飽君主貴胄們的口福。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掌羅烏鳥。烏謂田?居,鵲之屬?!痹诘浼缎栄拧分幸灿涊d:“烏,去陰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在羅烏、羅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烏氏、羅烏氏、羅人氏、羅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七
源于古羌族,出自漢、唐時期古烏秅國,屬于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在史籍《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域有烏秅國?!痹谑芳稘h書·烏秅國傳》中記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裏,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裏,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睘醵g的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侖山之間,多山,生活飲水大部來自雪山,所居之地的地勢十分險峻。其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溪穀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國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曾被稱爲于摩國、于麾國等。到了隋、唐時期,又被稱爲盤陀國、蔥嶺國等。
唐時期,烏秅國歸附于大唐王朝,國民內遷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國人文化上依漢俗以其國名漢化爲姓氏者,稱烏秅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膚施烏氏。
衹有該支烏氏的正確的姓氏讀音作yā(ㄧㄚ)。
烏姓起源八
源于西戎族,出自漢朝時期烏孫國,屬于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烏孫國,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國名。實際上,烏孫國就是上述第二個淵源中的西戎烏氏國被秦昭襄王滅國後西遷的餘民,原遷居于今甘肅敦煌地區,在被大月氏(東夷之鬱夷)撃敗後,嚮西遷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組建的國家。這在史籍《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烏孫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撃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鳖亷煿抛ⅲ骸盀鯇O于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鬍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目前,史學界關于塞種人的認識和説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種説較妥切。烏孫人後成爲哈薩剋族的一部分。戰國時期,塞種人已成爲天山南北的較大民族。漢朝時期的烏孫國主要領地在今吉爾斯坦一帶,有新疆一隅。
東漢初期,烏孫歸服漢光武帝劉秀,到了漢明帝劉莊執政末期,大將軍耿恭任戊己校尉,烏孫國徹底歸漢。其後,國民中多又以故國名漢化爲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九
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安定國,屬于以先祖國姓爲氏。據史籍《宋書·外夷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轄下有個安定小國,卻遠在今甘肅平涼、慶陽一帶,爲西羌民族,其國王以烏爲姓氏,其國後被鮮卑拓拔部所吞滅。
安定國滅亡後,國民後代子孫便以文化上漢語譯音字王姓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平涼烏氏,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
源于東鬍民族(鮮卑族),出自漢、魏、晉時期烏桓國,屬于以國名文化上漢化爲氏。烏桓,亦稱“烏丸”、“古丸”、“烏延”等,爲東鬍係統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演變歷史爲東鬍→烏桓→柔然→蔑爾乞→蒙古貞,嚴謹地説,這個部族的本源與鮮卑族更爲接近,語言與鮮卑族大體相同,屬阿爾泰語係·通古斯語族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爲信。在東鬍民族強盛之時,烏桓與鮮卑同爲其重要成員。秦、漢之際,烏桓主要活動于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一帶。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接匈奴,南與西漢幽州刺史所部相連。總體來講,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魏、晉以後,烏桓與其它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雜鬍”。在典籍《魏書》中記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烏丸往往成爲雜夷的泛稱。除散居上述諸郡外,又擴展至陝西的上郡、馮翊、北地三郡。而雁門郡的烏桓,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爲 鐡弗劉氏或獨孤氏,後發展爲赫連勃勃的夏國。幽、并二州烏桓繼續內遷,遍布于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積極參與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的鬥爭。一部分久處中原郡地,文化上逐漸被同化于漢族,烏桓姓氏相繼出現了文化上漢化的烏氏、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而另一部分則隨著鮮卑民族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仍然隨著鮮卑民族的文化上漢化而同化于漢族。還有一部分烏桓族人在西元六世紀中葉,當西方史學家稱之爲阿瓦爾人(阿日烏桓民族)的柔然鬱久閭氏族被突厥所驅逐時期,大批族人避居至貝加爾湖地區木裏乞人居地,與當地的拔也古部融合,後形成了後世宋、遼歷史上所稱的木裏乞,即蔑爾乞部,而在當時,蔑爾乞被稱作“蒙郭勒津”,即著名的蒙古貞部落。
烏桓民族所漢化形成的烏氏,後有加“邑”偏旁而稱“鄔”氏者,皆歸融于漢族烏氏、鄔氏大家庭,其的正確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是爲著名的冀北烏氏、湘贛鄔氏。
烏姓起源十一
源于蒙古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烏梁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群落部名,以部爲氏,乃元朝大臣濟喇瑪之後裔,後世的內扎薩剋之喀爾沁土默特左翼都統皆爲烏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阿爾泰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區)、唐努山(今新疆阿勒泰地區及西部和北部、東部、蒙古西北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唐努烏梁海,即唐努圖瓦)、尼布楚(今西伯利亞尼布楚)、黑龍江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拼音爲Ulangh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烏氏、吳氏、于氏等。
⑵.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錫伯族、藏族引爲姓氏,滿語拼音爲Ujara Hala,藏語拼音爲Wuzalab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説在今黑龍江口 廟街)、黑龍江沿岸、康區(今四川甘孜)、蘇毗和多彌(今青海玉樹)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烏氏、吳氏、武氏等。
蒙古族、滿族、錫伯族、藏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二
源于滿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記載:
⑴.滿族烏色氏,亦稱吳色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吾塞部,滿語拼音爲Use Hala,漢義“皮帶”,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鬆花江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等。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裏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爲氏,滿語拼音爲Usun Hala,漢字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西伯利亞東南部沿海)、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滿族烏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在金國時期爲女真兀顏部,滿語拼音爲Uya Hala,漢字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鬆源)、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⑷.滿族烏裕氏,亦稱沃岳氏,滿語拼音爲Uyu Hala,漢義“緑鬆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
⑸.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裏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拼音爲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商氏、劉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⑹.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滿語拼音爲Usuri Hala,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武氏、吳氏等。
⑺.滿族烏雅拉氏,亦稱吳雅拉氏,滿語拼音爲Uyara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所改漢字姓即爲烏氏。
⑻.滿族烏爾瑚濟氏,亦稱吳訥虎沁氏、烏爾鬍濟氏,滿語拼音爲Urhugi Hala,世居鬆花江流域、烏蘇裏(今烏蘇裏江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吳氏等。
⑼.滿族烏爾袞剋勒氏,本費雅喀奇勒爾人,滿語拼音爲Urgunkele Hala,世居希占噶山(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中游喀山),所改漢字姓即爲烏氏。
⑽.滿族吳佳氏,亦稱烏佳氏、武佳氏,滿語拼音爲U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武氏、吳氏等。
⑾.滿族伊爾庫勒氏,滿語拼音爲Irkule Hala,世居諾羅(今黑龍江饒河)、虎爾哈(今黑龍江中游黑河對岸地區)、乃明村(今黑龍江下游右岸阿紐依河口一帶)、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後多改漢字姓爲烏氏、于氏等。
滿族烏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ū(ㄨ)。
烏姓起源十三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今彝族、苗族、傣族、侗族、佧佤族、僳僳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文化上流改爲漢姓烏氏,世代相傳至今。
部分始祖
少昊(姬己摯)、茲白(義渠王)、元貴靡(烏孫大昆彌)、丘力居、蹋頓等。烏姓是少昊氏以烏命名官職,有烏鳥氏得姓而來的。在古史傳説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説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他以烏爲圖騰,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于潁川、汝南、鄱陽。故烏氏後人奉少昊爲烏姓的得姓始祖。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烏氏望出潁川郡。戰國時置郡。以潁水得名。
潁川郡:始設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係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登封 寶豐以東,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 舞陽以北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北齊改爲長社,隋又改爲潁川,唐復改爲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隋初曾廢潁川郡,唐代時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省鄱陽。
懿穆堂:唐 朝烏重胤,開始爲陸平將兼左司馬。因剿賊有功,升節度使,封張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餘戰,將賊剿平,升檢校 司空,進爲邠國公。死後謚號爲懿穆。部下士兵20餘人割股祭他。
一、烏(烏)w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利川,湖南之冷水江,廣東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漢、蒙、白、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雲:“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饼R有烏馀,裔孫世居北方,號烏濟侯,後徙張掖。《姓氏考略》注引《唐書·宰相係世錶》亦雲:“出自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命官,有烏鳥氏,其後爲烏氏?!蓖鰸}川、汝南、鄱陽。
2、《魏書·官氏志》載:“烏石蘭氏改爲烏氏?!眲t此似出自鮮卑族。
3、《姓氏考略》據《宋書·外夷傳》注雲:“安定國,其王姓烏。”安定之國,不知其所域:南朝宋有安定郡,地在今陝西南鄭縣地;又有安定縣,其地有二:南朝宋置,故治在今四川綿竹縣西北;又,漢置縣,南朝宋改稱“安定”,南齊後廢,在今安南(越南)北境。
4、蒙古族之烏姓,或爲烏梁海氏所改。本爲部落名,以部爲氏。後或取“烏梁?!敝滓簦C以漢字“烏”而爲單姓。
5、白族之烏姓,則源于氏族圖騰?!盀酢卑鬃逭Z乃“魚”的意思,後或諧以漢字“烏”、“吳”而爲單姓;或以其意譯“魚”之音,諧以漢字“餘”而爲單姓。注(4)、
5、見《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莒有烏存,爲大夫;唐代有烏承玭、烏重胤;後唐有烏震,寧國軍節度使;明代有烏斯道、烏本良。
二、烏(烏)
烏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烏姓起源:
1、係自姬姓。黃帝之後少昊氏以烏鳥名官,有烏鳥氏,其後爲烏氏。
2、春秋時越王勾踐之後,分居烏程者,因氏,見《路史》。烏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25裏之故菰城。一説在湖州東90裏之烏鎮。
3、漢時匈奴人姓,見《漢書》。
4、鮮卑人姓。烏桓氏之後。
5、張掖烏氏,本烏洛侯國(唐時稱烏羅渾,其地在今黑龍江之嫩江流域)鬍人,初以國爲姓,後徙甘肅張掖,始單以烏爲氏。
6、北魏時改烏石蘭氏爲烏氏。
7、唐時烏馀氏之後爲烏氏。
8、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漢姓爲烏。
9、宋時安定國國王姓烏,見《宋書·外夷傳》。
10、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烏姓,係藏族。
11、壯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顏色爲姓,烏姓出于黑族。
12、清滿洲八旗姓烏扎喇氏、烏庫裏氏等後有改姓烏者。
13、彝、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烏姓名人:
烏餘,春秋時齊大夫。烏承恩,唐時張掖人,始爲冀州刺史,嗣爲範陽節度副使。
郡望:張掖、潁川、汝南、鄱陽。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43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26 |
1995年 | 422 | 1987年 | 349 | 1982年 | 40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21 |
烏姓好聽名字推薦
烏翰君 烏擇晶 烏華道 烏璟昂 烏楠惜 烏峻行 烏偉林 烏茉堯 烏弋仲 烏森沫 烏育露 烏凱辛 烏子豐 烏星宏 烏梓文 烏朗煦 烏誠虎 烏洛惜 烏紫昶 烏歡靈 烏壹柏 烏婉西 烏昀晴 烏荷禎 烏緻會 烏婧華 烏南君 烏晟軒 烏鳴宸 烏淞旺 烏偉誠 烏慶繼 烏薇鬆 烏檸時 烏皓軒 烏晟然 烏伯燁 烏銀歆 烏正豪 烏光強 烏鑫瓏 烏滿榆 烏鐸琛 烏士劍 烏采永 烏恒軒 烏夕甫 烏蘭采 烏笑貴 烏有常 烏曦江 烏杉岐 烏振祖 烏芃周 烏桂立 烏旻銘 烏平艾 烏慕陌 烏鶴灝 烏姿瑛 烏荷香 烏依檸 烏依苡 烏知炫 烏詩蘊 烏榆秋 烏禹保 烏霖煜 烏汶玖 烏晟泊 烏琦爍 烏佳豪 烏武淵 烏景呈 烏圓李 烏憶彥 烏之保 烏詩諾 烏傳品 烏詩琪 烏梁津 烏沅汐 烏業橋 烏群菲 烏呈倫 烏璐竣 烏宇連 烏舒曼 烏姝寶 烏聿博 烏蓓波 烏純嬌 烏亞燕 烏蕭育 烏盛淏 烏夕保 烏淏禎 烏壹菁 烏迪儀 烏珂榆 烏葉婷 烏宇霖 烏語艾 烏山好 烏晏偉 烏駿愷 烏滿勝 烏蘊桓 烏譽璟 烏丞念 烏泊芝 烏辛瀚 烏偉軒 烏秋昔 烏邦晗 烏擇弘 烏白若 烏琬嬌 烏曦苡 烏悅涵 烏田曼 烏鈺杰 烏君毓 烏岐鶴 烏湘彤 烏夢發 烏麟濱 烏振家 烏艷奇 烏勝米 烏彩岐 烏垚新 烏李杉 烏靚貞 烏水建 烏欣冉 烏泉帥 烏萱熠 烏米航 烏凡年 烏莉苡 烏彥紀 烏予庭 烏錦程 烏進梁 烏焓瓏 烏曦昶 烏書恬 烏頌籽 烏源民 烏遠玟 烏鶴冉 烏勁岐 烏煜常 烏曼儀 烏鎧會 烏焱知 烏宇樂 烏漢時 烏凡莎 烏宇宏 烏偲昊 烏柳億 烏葦鳴 烏虎正 烏寅妤 烏若涵 烏海興 烏鈴孟 烏浚禦 烏夢瑤 烏智嬌 烏水夕 烏道明 烏玖暄 烏海男 烏博筱 烏梁韋 烏淇齊 烏言泳 烏馨曄 烏謹晨 烏綺津 烏江家 烏浩琛 烏雨瀚 烏謙卉 烏皓歆 烏新素 烏婷仟 烏邦易 烏慶雷 烏懷紹 烏蕊忠 烏潤喆 烏定貴 烏卉伶 烏弋函 烏雪湉 烏有婷 烏一鳴 烏子杰 烏淑涵 烏珺呈 烏梓豪 烏霖嫻
最新更新
>- 名字帶龍的命運如何
839
- 光伏發電相關公司
820
- 陽光開朗大膽男孩名字單字
783
- 一鳴名字的含義及寓意
680
- 有寓意的農業公司名字五個字推薦
551
- 分享姓詹的女孩個性名字5個
445
- 貿易公司四個字名稱
365
- 四個字聚財的公司名字
302
- 屬蛇的女孩起名帶木土的字有那些名字
245
- 公司取名帶火字旁的名字
164